从暗视觉模拟到日拍夜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调色的思路
- 曝光控制主要还是受调色操作本身影响,也没有太客观的玩法来指导“正确的”暗调怎样去实现
- 当然按照neutral grade的思路,在linear里降低曝光也是一个非常合理的操作,aka HDR色轮的Global
- 夜间除了户外的月光,剩下的都属于人造光源,而人造光源大部分都偏暖,火光、温暖的夜灯、高压钠灯(路灯)
- 新版达芬奇18.5不妨考虑依靠relight工具来调整人造光源对画面主体的影响
- 考虑到人造的暖光,即便是人眼的色度适应、美学考虑、暗视觉对蓝色更敏感的观点,都支持将画面大部分铺上冷调,拉出冷暖对比
- 参考最近几年几部电影的D4N look,可以看到《北欧人》稍微保留了一些能让观众看清的明暗关系,但饱和近乎去除,也有比较”正常“模拟暗环境的《Nope》
夜晚光环境的一点点分析
- 月光在4000k左右,受天气影响有一定的波动,但不至于是明显的蓝色
- 月光作为反射光,光谱显然和阳光不同,把月光看作光源的话那CRI显然很不理想
- 看上去冷色的物体在月光下表现是要好很多呢
- 天空背景受瑞利散射的影响依然是蓝色的
- twilight的天光当然也是蓝色
- 所以没有人造光影响的天空,要合成真实效果的话确实是偏蓝色的(请注意区分仰角
- 不过考虑到昼夜综合环境的区别,不止是光照本身,还有大气环境(例如温度)的不同,晚上干净的天空通常的印象里会暗很多,气溶胶多的话又会反射地面的人造光源而偏暖(丑)
- 众所周知月亮几乎能正好遮住太阳形成日食,那么因月光而投射的影子也会和阳光一样硬
- 多云和阴天的天气同理,日月光的软硬相差不大,月光也就是等比减弱xxx倍的效果
- 所以自然光部分相对好解决,难点在于如何模拟此时的人造光,这些都属于视效范畴了
- 包括换天
关键成分
- 暗视觉下视锥细胞逐渐失效,视杆细胞占据主导地位
- 暗适应过程(如有必要,用来参考时域的影响
- 视锥阵亡后,色度辨别能力大幅降低,因此导致感知到的饱和度降低
- 锐度也会跟着下降,毕竟有效感知的细胞数量减少
- 因此可通过某种方式降低画面饱和度、画面锐度(A spatial post-processing algorithm for images of night scenes),以及加入噪点(受光的量子性、细胞受体和神经噪声影响)来组合形成对暗视觉的模拟
更微妙的关系 - Purkinje Effect
- 作为暗适应过程的一部分,Purkinje Effect 是眼睛峰值亮度敏感性的趋势,在低光照水平下向光谱的蓝色端移动的现象
- 说人话就是随着光照水平的降低,红色相对于其他颜色会显得更暗,蓝色会更亮
- 试图找过是否有一种模型可以预测这个现象,不过
- 毕竟影响的是我们更关心的人脸部分的红-橙-黄色,如何处理好这部分关系显然也是调色师所重视的
- 通过合适的调色操作,去灵活改变红-蓝色相vs亮度的关系,才是我们在了解了这个原理之后需要思考的
- 顺便,因为这个效应看上去并么有使得眼镜看到的画面偏蓝,本来该是什么颜色的还是什么
- 所以不少因为这个效应,而使得感知到的夜景偏冷的说法我看不太能站住脚;别忘了人脑中还有色适应在生效+色度感知本来就很糟糕了,再不济也是超低饱和的蓝色
其他概念
- 三个视觉能力的概念:Photopic、Mesopic、Scotopic 明视觉、中间视觉、暗视觉
- 暗光、但视锥细胞还起作用的阶段属于中间视觉(弱光/暮光视觉)
- Mesopic视觉响应是指在光线强度介于暗适应和光适应之间的环境下,人眼的视觉响应。这个范围通常是在0.001到3 cd/m²之间。在这个范围内,人眼的视觉响应既包括了视杆细胞的响应,也包括了视锥细胞的响应。